更多>> 旺苍县概述
旺苍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东临巴中市南江县,南接广元市苍溪县,西连广元市元坝区,北界陕西省宁强、南郑县。县域东西宽约74公里,南北长约80公里,幅员2976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东河镇,邮编:648200。代码:510821。区号:0839。拼音:Wangcang Xian。 旺苍地貌复杂。相对海拔380-2281米,县城海拔458米。境内山、丘、坝兼有,地势北高南缓,腹部低平,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槽谷地带且横贯全境;北部鼓城山、光头山、云雾山、汉王山、老君山、欧家坪等群峰雄踞,构成米仓山西段主体;南部崇山突兀,壑谷纵横;腹部丘坝相间,溪河交错。 旺苍气候温和。县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垂直气候明显,气温年差大,月差小,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2℃,年均日照1352.52小时,年均雨量1142毫米,年均无霜期266天。 旺苍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栖居繁衍,境内置郡县始,已长达1580年。自古以来,旺苍物华天宝,人才辈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入川,旺苍是川陕苏区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 李先念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挥师作战,当时仅有10万人口的旺苍,就有1.2万人参加红军。1933年,在旺苍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我军建制最大的第一支妇女武装——红军妇女独立师,最早的水兵建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直属水兵连,最大建制的红色童子团——少年国际先锋师都在这里诞生。旺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的木门会议旧址、红军城史迹陈列馆现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旺苍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方面:现有探明矿产70余种,主要金属矿有煤、铁、石灰石、花冈石等,非金属矿有煤、天然气、石墨、石棉、白云母、钾长石、花岗石、大理石等。其中:煤炭储量4.6亿吨,花岗石10亿立方米,大理石1亿立方米,石灰石340余亿吨,铁矿上亿吨。全县矿产资源不仅储量大,品位高,而且分布集中,易于规模开发 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享有“仙境”美誉的鼓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举世罕见的龙潭子地质奇观,拥有被誉为“四川四大名泉”之一的鹿亭温泉,拥有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嘉川恐龙化石群;拥有瑰丽的蜀汉文化、神奇的民俗文化、丰富的红军文化等人文景观,特别是著名“木门军事会议”旧址、保存完整的红军城史迹陈列馆、红军石刻等红色旅游景观遍布城乡。
更多>> 旺苍县历史
旺苍县,治东河镇。镇由古城百丈关、老城旺苍坝、新城冯家坝和孙家坝组成。地理座标北纬32013',东经106017',海拔480米。全县幅员面积3004平方公里,辖15镇20个乡,352个村(居)委会,130589户,449800人。城市规划二轮编修城区东至化工厂,西临嘉川火车站,南抵青岭山,北迄谢家碥,面积约6平方公里。县城距广元市66公里,距省会成都300公里。 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有先民在旺苍栖居繁衍。西周时,今旺苍东属巴、西属蜀。春秋时为蜀国苴侯领地。前316年,秦灭蜀、巴后,以苴侯国地置葭萌县,旺苍境隶属葭萌县,前285年,秦杀蜀侯绾,国除,置蜀郡,葭萌隶蜀郡;至西汉,属益州广汉郡葭萌县,王莽新朝曾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旺苍属庸部就都葭萌县,更始二年(24)公孙述据蜀,改就都名子同,旺苍属子同葭萌县;东汉,隶益州广汉郡葭萌县,蜀汉属梓潼郡汉寿县;西晋属梁州梓潼郡晋寿县,东晋隶晋寿郡晋寿县。 旺苍境内置郡县始,至今长达1580余年,南朝宋武帝永初元至三年(420—422),置宋熙郡并兴乐(今嘉川镇嘉川坝)、嘉昌(今国华镇国华场)二县,郡治兴乐县,隶梁州。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后,置平周县(今东河镇冯家坝),隶梁州北马西郡(治今阆中市)。平周县除隶北巴西郡外,并为白水郡(郡亦属梁州、治新巴县、即今江油市雁门坝场)属县,是为两属县。 南朝齐,宋熙郡、兴乐县、嘉昌县及平周县仍置,郡县隶属与治地无变。 南朝梁,宋熙郡隶黎州、仍领兴乐、嘉昌二县。天监四年(505)至天监七年(508),北朝元魏占据宋熙郡及其属县。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改梁黎州为西益州,同年,梁收复宋熙郡。天监八年(509),平周县废。普通六年(525)置木门郡,隶属巴州,领新置伏疆县(今木门镇木门场)、池川县(今普济镇大池坝),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宋熙、木门二郡及其属县为武陵王萧纪割据。 西魏废帝二年(553)废嘉昌县。宋熙郡仍置,隶利州,领兴乐一县。恭帝元年(554),改兴乐县为嘉川县,恭帝二年分西晋寿郡置东洛郡,隶利州,分晋寿县置义城县,隶东洛郡,郡县同 治今东河镇冯家坝。 北周(557—581)废东洛郡,在今县境置元寿县,隶宋熙 郡,旋省。 隋初,罢郡置州。文帝开皇三年(583)废宋熙郡,木门郡及池川县。开皇七年改伏疆县为清化县。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复郡,改利州为义城郡(治今广元市中区嘉陵办事处),义城县、嘉川县属义城郡,县治同前,改巴州为清化郡,清化县属清化郡。恭帝义宁二年(618),改义城县为义清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于清化县木门故地置静州,次年改狄平名地平,静州移治地平县,隶利州都督府,领清化、地平、大牟三县。贞观二年(628)又割利州嘉川县属静州,贞观十七年(643)州废。清化县改属巴州;武德元年析清化县置大牟县,治今南江县正直坝,静州废后隶巴州;地平县,武德元年分清化县置狄平县,治今普济镇大营坝,静州废后隶集州,代宗永泰元年(765)再改名通平县,敬宗宝历元年省入大牟县,文宗后又复置,隶属与治地仍前;嘉川县,仍治今嘉川镇嘉川坝,静州废后又还隶利州,代宗永泰元年改属集州。武德七年(624),置南平州,治义清县,隶利州都督府,领义清等三县,贞观二年南平州废,义清县还隶利州,天宝元年(742)改义清县名胤山县,治今东河镇冯家坝。 五代,唐天佑四年(907),王建建蜀国(史称前蜀)至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今旺苍辖区先后属前蜀,后唐、后蜀管辖。嘉川、胤山两县仍置,治地无变,两县前蜀隶昭武军,后唐隶益州,后蜀隶利州。通平县仍置,治今普济镇大营坝,隶集州。清化县治今木门场,隶巴州。 两宋,嘉川县仍置,真宗咸平五年(1002)由集州改隶利州益川郡。通平县,宋初仍置,隶集州,太祖乾德五年(967),省入嘉川县。太祖乾德三年(965)改胤山县为平蜀县,神宗熙宁三年(1070)省入嘉川县。清化县,宋初仍置,太祖乾德五年省盘道县(治今南江县八庙乡)入清化县,真宗咸平四年(1001)巴州改隶集州,神宗熙宁五年(1072)集州废,省入化成县(治今巴州区)设清化镇,镇直隶于县。 元代初,嘉川县仍置,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省嘉川县入绵谷县(治今广元市中区嘉陵办事处),隶广元路。 明洪武四年(1371)设广元府,复置嘉川县,治地仍前,洪武九年(1776)府降为州,二十二年州降为县,嘉川县省入广元县。 清顺治元年(1644)张献忠攻占四川地区,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西,旺苍属大西广元县。顺治五年(1648),清军攻克广元,旺苍属清广元县,雍正八年(1730),在百丈关设巡检司,置巡检1员,分理广元县东部各堡社会治安等事。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清百丈关巡检司,设百丈关分县,治今东河镇百丈村,十三年撤分县,改设县佐署,十六年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民国二十二年(1933)6月,建置广元县,治旺苍坝,隶川陕省。同年12月,建置英安县,治今英翠镇场镇,初名莺舞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因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省军区指挥部副指挥长林英安在莺舞县境内剿匪牺牲,省苏维埃政府令改莺舞县为英安县。1934年底至1935年4月,川陕省移治旺苍坝市镇,1935年4月,红军北上抗日离旺后,广元,英安两县撤。同期川陕省苏维埃及红军各级指挥机构也于旺苍撤离北上。 1941年10月7日,国民政府内政部令分广元县东部地区设治,1942年8月1日,旺苍设治局成立。1945年9月1日,撤设治局建置旺苍县,治治城镇,隶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1月12日,旺苍解放,仍置旺苍县,先隶川北行政公署,后隶剑阁专区,1953年隶绵阳专(地)区,1985年改隶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