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介休市概述

    介休地处山西省中南部,距省会太原120公里,位于东经 111°44'10″— 112°10'14″,北纬36°50'01″—37°11'04″;全市总面积744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市年均气温 10.4℃。人口34万人。1992年2月撤县设市,辖6镇14乡251个行政村。介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正式建制始于公元前514年,春秋时期国世胄介之推随国君重耳流亡,割股奉君,复国后“逸禄不仕,偕母隐于绵山,重耳求之不获,焚林迫介出,与母俱焚死”,为纪念介之推,故定名为“介休”。东汉时名震京师的郭林宗,北宋时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等都是介休人氏,故介休有“三贤故里”之美称。全市现有耕地42.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薯类、稻米、棉花、油料等。介休山河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有全国闻名的三大名楼之一 、古联体楼阁式建筑--玄神楼;有世界罕见、国内唯一的古代战略要塞、明堡暗道--张壁古堡;有全国柏树之王,被称为华夏第一柏的秦柏;有古代琉璃艺术建筑瑰宝,被台湾道教地母至尊亲善访问团确认为后土正宗的后土庙;有山西六大风景区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瑞典国王曾登山礼佛的绵山风景旅游区。介休天华物宝,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铝、石膏、石灰石、紫砂、紫木节、硫铁矿等几十种。有煤面积569平方公里,总储量62亿吨。紫木节遍布8个乡镇,可采量达10多亿吨。水资比较充足,地表经流总量5000万方,百米以下地下水可采量6000万方。 介休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南同蒲铁路复线贯穿东西,孝(义)柳(林)铁路经本市分道。市内有火车站5座,介休火车站是北京路局的一等站,有铁路专用线20条、自备车10列;公路有国道108线、大(同)运(城)线,以及介沁(源)线、介绥线等干线公路贯通东西南北。介休市是联接晋中、吕梁、晋南,沟通陕晋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山西吕梁和陕西榆林、延安等地的重要商品集散地。

更多>> 介休市历史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37.25万人。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历史上先后东部建置邬县,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设郡县,城区建置界休,以后改为界美、介休、平昌。东魏时,定阳郡一度侨治境内。北周时期,曾设置介休郡。隋、唐时期一度设介休郡、介州。邻县灵石公元590年建县前,一直为介休地域。隋、唐时设介休郡、介州时,兼领平遥县。孝义历史上曾几度并入介休县。宋、元、明、清时期,介休县域和领属关系基本保持不变。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下文,介休撤县改设县级市,行政区域不变,依旧隶属晋中行署。现辖7镇3乡、232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 春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置邬县。秦置界休县。新莽改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改介休县,以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死亡在其境内的绵山(介山)上而得名。十六国时期邬县、介休两县废。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置介休,十九年复置邬县。北齐天保年间并入永安县。至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恢复。大成元年(579)改名平昌县。隋开皇十年(590)析置灵石县,十八年复名介休县。隶属太原郡、西河郡、汾州、汾州府等。1992年撤县设市。

更多>> 介休市地理环境

    介休地处太原盆地和太岳山的结合部,太原盆地西南端,太丘山北侧,汾河南畔。年平均气温10℃,降水量493毫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