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吕梁市概述

    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吕梁山脉中段,西临黄河、面对陕西;东南临汾河,东北倚吕梁山,地理座标界于北纬36°43′─38°43′,东经110°22′─112°19′之间。人口:总人305万行政区划:1个市辖区2个市10个县交城县文水县交口县石楼县柳林县中阳县岚县方山县兴县临县吕梁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元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能源重化工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吕梁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增温快,昼夜温差大,夏季气候温暖湿润,秋季天高气爽,科季干燥寒冷。年平均降雨量为467—700毫米之间。吕梁地区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区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梯田环绕,是山西的贫困地区之一。但是,历史给这里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吕梁风光相得益彰,成为今日的旅游地。吕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除煤炭外,还有赤铁矿、磁铁矿、铅矿、白云石、石棉、石墨。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吕梁地区汾阳市内。武则天、刘胡兰的故乡文水县也在吕梁地区。吕梁地区历史上人材辈出,宋代名将狄青、唐代大诗人宋之问、唐代大将郭子仪也都是汾阳人。该区旅游资源数量大,个性突出。境内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优美,文物古迹景点甚多,革命纪念地和革命遗址闻名中外,享有“三晋第一名山”的“北武当山”,以其雄伟壮观、山势陡峭、奇岩怪石、刑态神妙而著称。为人国八个鸟类保护区之一的“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是黄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自然风景游览胜地,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玄中寺“作为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和日本佛教净土法门的祖庭,同样以其山石奇峭、建筑独特、幽净典雅而闻名中外。“蔡家崖”纪念地、晋绥解放烈士陵园、刘胡兰纪念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等一批重要纪念地有极高的学习、纪念价值、也是不可多得的革命纪念胜地。

更多>> 吕梁市历史

    吕梁地区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吕梁地区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吕梁为赵国境域,境内设有中阳、兹氏、大陵等。秦庄襄王四年(前246)设太原郡后,吕梁遂为太原郡境域,设有大陵、兹氏等县。 汉初,吕梁仍为太原郡境域。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设西河郡后,吕梁分属西河、太原、平阳三郡。大陵、平陶、兹氏为太原郡辖县;蔺、皋狼、中阳、离石、土军、隰成、临水为西河郡辖县;蒲子县为平阳郡辖县。王莽代汉后,兹氏县改兹同,大陵县改大宁,平陶县改多穰,临水县改监水。东汉始立后各县遂复旧名。东汉初,吕梁属于西河、太原、河东三郡。离石、蔺、皋狼、临水、中阳、平周为西河郡辖县;大陵、平陶、兹氏为太原郡辖县;蒲子县属河东郡。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迁至离石县,为吕梁境内最早的郡级建置。同年,临水县并入离石。中平年间美稷县“南徒于兹氏县界,寻废”。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8年)“南匈奴内附”, 左部居于兹氏,中部居于大陵。 三国初分,吕梁为魏国境域。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设置西河郡,治兹氏县,辖离石、中阳等县;大陵、平陶二县仍属太原郡,蒲子县仍为平阳郡辖县。 西晋。吕梁境内各县分属于西河国和太原国,属县未变,仅兹氏县改隰城。东晋十六国时期,吕梁境内较为混乱。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离石县境荒废”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永兴后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北魏初立,吕梁为太原郡境域,设置有大陵、平陶、兹氏等县。天兴初增设离石镇,延和三年(公元434年)设吐京镇,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吐京镇下设岭东、岭西二县,平陶县移出区境,大陵县改受阳。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复置西河郡,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吐京镇改吐京郡,同年,废蒲子县,设汾州,吐京、西河等五郡为其辖郡。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设永安县,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岭东县改新城,岭西县改吐京。

更多>> 吕梁市地理环境

    吕梁市组建于2004年,辖一区十县,代管二市,总面积21095平方公里,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介于北纬36°43'—38°43'和东经110°22'—112°19'之间,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东与太原市和晋中市相邻,南与临汾市接壤,北与忻州市为邻。吕梁市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02.5mm,吕梁关帝山主峰一带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700mm以上,而临县、柳林沿河一带较为干旱,降水量通常在450mm以下。 吕梁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47亿立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11、1亿立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9亿立米。水资源总量中河川径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重复量,重复量包括河川基流量4、069亿立米,柳林泉年径流量1、23亿立米,河道渗漏、山前侧向补给地下水的地表径流0、207亿立米,共计5、51亿立米。根据吕梁的自然社会状况,水资源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非常贫乏。按1999年全区人口334、54万人计算,人均占有量为433立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0%,比全省平均水平还少30立米。按1999年全区耕地878万亩计算,亩均占有量为165立米,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11、5%,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0立米。二是分布极不均匀。首先干旱年和丰水年相差悬殊很大,降雨极值比相差达5、93倍。其次年内分配不平衡,占有水资源总量76、7%的河川径流,近三分之二的量集中在汛期,且以暴涨暴落的洪水出现。再次是区域分配不均,平川区每平方公里9万立米,而山丘区每平方公里只有6、5万立米,占平川区的72%。三是日趋衰减。根据《山西省水资源公报》(1997年)公布,1997年吕梁市水资源总量仅有8、821亿立米,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7、1%,其中地表水占4成,地下水占6成。

更多>> 吕梁市金融休闲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和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的新思路、新举措。 吕梁作为一个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资源型地区,同样处于不进则退的重要“坎口”。能否立足已有发展基础,化“危”为“机”,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是对我们驾驭全局、应对变局能力的考验。结合近一段时间的调研与思考,我认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根本出路,是在准确把握30年巨变之后的纵横维度,认真借鉴同类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扭住战略重点,用活金融资本手段,通过投融资模式创新强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实现市域经济的总体跨越。 30年前的吕梁,闭塞、贫困、落后是发展不足的主要表现;今天的吕梁,一派生机勃勃,备受关注的是资源、财富和“吕梁速度”。从纵向来看,这30年是吕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各领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从横向来看,这30年是吕梁作为一个发展单元,在全省、全国总体格局中不断显现出强劲实力和蓬勃活力的30年,也是吕梁总体地位和对外形象不断提升的30年。 根据这种新的纵横维度,我认为:目前吕梁市域经济进入主导产业快速扩张并带动整体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发展阶段;行政体制经“地改市”跨入了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政府时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经过数年持续努力,已经具备了支撑更大规模开发的条件;资本原始积累初步完成,为利用金融资本手段谋求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必须清醒分析实现吕梁经济跨越式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机遇以及关键。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吕梁市已开始步入“跨越发展黄金期”与“各类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特殊发展阶段,已显现出“后发型资源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方面,实体经济存在主导产业集中度低、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不高、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可征用土地数量逐年减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各领域高级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金融工具落后、融资渠道单一、区域内资本大量外流,这些已成为吕梁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瓶颈。能否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十一五”后期及“十二五”期间的持续快速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更多>> 吕梁市文化教育

    中阳庞家灯会 距吕梁中阳县城北两公里的东山脚下有一个叫庞家会的村庄,村里自古流传着一个别具风格的古会——九曲黄河灯会。庞家会的九曲灯会是设在玄天庙里,庙里供奉着封神榜上以姜子牙为首的8位神仙,“九曲黄河阵”源于商末,为紫霞仙子给姜子牙摆出的难阵,后终于为姜子牙所破。后人根据这一典故,把姜子牙破阵这一传说比喻为人生过灾、过坎的过程,并模拟出阵图让人们过阵。过阵即为渡灾渡难,破阵也就是破了灾,就可以消灾避难,求得一年通顺如意了。九曲灯会的活动内容即按一定线路在阵里转一遍,而庞家会的九曲灯会则增加了一个“偷灯”的主要内容。除了九曲黄河阵本身的设置之外,阵里按四角和中心方位设置了五根旗竿。中间的旗竿最高,叫魁星旗,旗为橘黄色,占五行之土。旗上设魁星图案。旗竿上要挂九层灯,号称999盏,取数之无穷之意。四角的旗颜色分别为黄、绿、蓝、红,分别占五行之金、木、水、火,旗下各挂八层灯,象征四面八方通顺如意。此外,还有两个特殊设置,那便是“千禧亭”(即偷灯送灯亭)和“千寿壁”。“千禧亭”位于九曲阵与玄天庙正殿的中间,为三间过亭,正、背两面没有门窗。“千寿壁”位于七间楼的楼檐之前。凡婚后不育的夫妇都是转九曲偷灯的重要参与者。每到正月十四、十五两天晚上,全村人不论男女老幼,能出动者全部出动。每人手里拿着一盏小灯笼,依次转入九曲阵中,转完之后“偷灯者”便趁人不备,来到千禧亭中,手拉红绳从魁星旗下拉过一盏灯,然后掩在衣襟下,悄悄地抱回家,挂在灶君神位之前。这一天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门前挂起灯来。这样一来,不仅九曲会场处处是灯,就连整个村子里也到处都是灯。街头、门口挂着灯,人们手里提着灯。既有静止的灯,又有流动的灯。人在灯中走,灯在人中行。动静相宜,五彩缤纷。整个村庄变成了灯的世界,灯的海洋。 柳林“盘子” 柳林县城的“盘子”,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古老文化现象中表现出的商业特点更让人为之心动。 柳林“盘子”是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出现在闹市商业店铺门前富有宗教色彩的文化活动形式。外观上看,“盘子”就是一种制作非常精美的组合型阁楼式仿古建筑模型,也就是放大了的“神阁子”,一般高约3到4米左右,分四角、六角、单层等多种形式。其建筑材料多采用质地细密而又硬实的上等木材制作而成(现在也有水泥与木材并用的)。它不仅总体结构合理,而且装饰工艺古香古色、精美绝伦,令人叹服,加上现代各种彩灯的装点,更显得流光溢彩,绚丽无比。 “盘子”一般是以街坊邻居集股投资制作而成。每到元宵节期间,股东们就将这种组合式阁楼安装起来,摆放到大街闹市区。夜晚是“盘子”活动最热闹的时候,几十座“盘子”前燃起熊熊旺火,装点在“盘子”上的各色彩灯也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吹拉弹唱的艺人们在旺火前尽情地表演起来,热情奔放的唢呐倾吐着无限的喜悦,幽默诙谐的弹唱引来了阵阵笑声,轻松洒脱的秧歌尽现着传统与时代的风流……熙熙攘攘的人群拥挤在一座座“盘子”周围,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快乐。“盘子”一经上街是通夜不停的。午夜之后,各种规模较大的表演随着观众的减少也渐渐停息下来,但一些小型的吹奏乐还在断断续续地进行。有兴趣者仍然围坐在旺火前抽烟、聊天。还有一些做小买卖的乡镇村民为了节省开支,也聚拢来一边听人说话,一边打着盹儿迎接着又一个黎明的到来。 这种活动一般每年要从元宵节前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五。柳林“盘子”源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搭神棚社火活动,而盛于明清时期。根据“盘子文化”所表现出的明显的商业特点来分析,柳林“盘子文化”是柳林商贸业发展的产物,它应是伴随着柳林明清时期商贸业的繁荣而产生兴起的。它的兴起与发展又促进了当时柳林商贸业的繁荣,应当说它是柳林商贸业繁荣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