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南阳市概述

    南阳市是河南省西南部的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位于南阳盆地中,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她是军事家诸葛亮,医学家张仲景,科学家张衡,商圣范蠡的故乡。南水北调的源头。南阳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夏代已建郡,东汉是洛阳的陪都,当时的冶铁中心。与周围的铁路,高速公路联系非常方便。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素称南阳盆地。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现辖邓州市(代管市)、卧龙区、宛城区、方城县、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西峡县、淅川县、唐河县、新野县、桐柏县、社旗县共1市2区10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85.48万。 南阳白河夜景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豫、鄂、川、陕交通要道。宁(南京)西(西安)铁路在南阳与焦柳铁路交汇。公路四通八达、交织成网。南阳机场为河南三大民用机场之一。 南阳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汉文化最集中的旅游区之一,是中原主要的旅游胜地。拥有武侯祠、医圣祠、汉画馆、内乡县衙、张衡墓、彭雪枫纪念馆等人文景观和内乡宝天曼世界地质公园、内乡天心洞景区、西峡伏牛山景区、恐龙遗迹园、丹江口水库风景区、桐柏淮源风景区、九龙沟风景区、南阳白河游览区等自然景观。 南阳是一块潜力巨大有待继续开发的宝地,南阳是一方充满希望的热土。1000万南阳儿女正以饱满的热情,为把南阳建设成为豫西南和豫、鄂、陕毗邻地区有较强辐射力、吸引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为把一个经济繁荣、科教进步、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开放有序、社会稳定的新南阳带入21世纪。

更多>> 南阳市历史

    远古时期 早在50万年前南召猿人已经生活在了这片土地,与北京人大致处于同一时期。现在有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 古代史 夏朝初,禹把今南阳境内邓州作为都城,见唐杜佑《通典》:“邓为禹都”。 商朝、周朝时,现南阳境内有申、邓、谢等诸侯国。 春秋时,楚国属地,称为宛,冶金业发达。 战国后期为秦国所据。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南阳郡。 西汉置南阳郡,辖境自河南熊耳山以南至湖北大湖山以北。 东汉被称为“南都”,为仅次于首都洛阳的第二大都市。 唐朝,南阳设邓、唐二州。唐朝中盛时期南阳地区农业兴旺,工商业繁荣。 明朝初年,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封地,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现在留有王府山。 清朝光绪十年,镇平地区开始生产丝绸,并远销欧洲及东南亚各国。 近代史 近代的南阳是豫陕鄂边区的军事要地。桐柏地区是红军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部分。 现代史 1948年11月4日,共产党部队占领南阳全境,国民党统治结束。 1949年3月,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成立南阳地委,并宣布南阳专署原辖的叶县、舞阳两县划归许昌地区,南召、南阳、镇平、内乡、淅川、邓县、新野、唐河、桐柏、泌阳、方城11个县属南阳专署管辖。 1994年7月南阳撤地设市,由地区升为地级市。

更多>> 南阳市地理环境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陕鄂交界处。东界河南省驻马店、信阳市,南接湖北省襄樊市、十堰市、随州市,西连陕西省商州市,北邻河南省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2°17′—33°48′,东经110°58′—113°49′。东西长263公里,南北宽168公里。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平原、丘陵、山区各占21%、30.6%和48.4%。南阳市区面积198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055万人,其中城镇155.1万人。 南阳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三面环山,海拔高度在72.2米至2212.5米之间。地势呈阶梯状,以河流为骨架,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接的马蹄形盆地,素称南阳盆地。盆地内地势坦荡,土壤肥沃。 南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年降雨量在300—1100毫米之间,无霜期220—2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47小时。古人曾以“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的诗句来赞扬南阳良好的气候条件。 区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5条。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全市水域面积298.4万亩,径流量6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6.6亿立方米,其藏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更多>> 南阳市金融休闲

    2006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1201.17亿元,增速14.38%。全市财政总收入90亿元。国税收入43亿元,地税收入18.26亿元,非税收入28.5亿元。 农业 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全国1%;棉花占全省20%、全国4%;油料占全省13%、全国2%。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南阳黄牛居全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南阳月季产销量居全国之首,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工业 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仅次于省会郑州和洛阳。规模以上工厂有1200家,位于全省第二位。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普康制药集团、南阳纺织集团、新野棉纺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酒精、石油、胶片、中西药、纺织品、防爆电机、卷烟、水泥、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燃料乙醇被列为国家“十五”试点推广项目。南阳市政府正积极发展光电产业。光电产业 南阳市正在打造中国的光电科技中心,大力发展光电产业。 南阳中光学集团、金冠集团、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迅天宇公司

更多>> 南阳市文化教育

    从发展的脉络看,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南阳汉文化的基础 。南阳在人类初始的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们繁衍生息于此。历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文化遗址繁多,名人辈出。夏、商、周时代南阳属豫州,其地有吕、申、谢、邓、唐等侯国,春秋、战国时归楚国所有。秦代始置南阳郡。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 会的面貌。经济的昌盛必然造就、促进文化的繁荣。战国时期南阳冶铁业即很著名,《荀子.议兵》“宛钜铁 , 惨如蜂虿”可造出锋利的铁工具。秦末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宛孔氏在冶铸及商业经营方面取得显效。《史记. 货殖列传》载“宛孔氏之先,梁人也。......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陌池 ......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南阳郡治宛是全国五大都市之一。西汉中期各出铁郡国设铁官官营冶铸。南阳为设铁官的49处之一,同时为全国设工官的九个地区之一。得手工业、冶铁业之利,南阳水利工程召父渠及池陂的兴修又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发展。商业也在此基础上活跃起来。《盐铁论. 力耕篇》云:”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汉代画像石墓在此期兴起和流行,与当时的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政治因素在特定时期于文化的发展也具重要作用。西汉时期,被封在南阳的王侯有二十多人。著名的有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新都侯王莽。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其著名的28位将领多出于宛县、湖阳、冠军、新野一带,刘秀的公主中有七人封于南阳,另有25人被封为侯王,其它还有皇亲国戚以及出身大家的功臣、名将等。这些豪强地主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经济上颇具实力。对南阳汉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南阳汉文化的繁荣不仅从史籍中可以发见,从文物考古资料中也得以实证。《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新辟南方17郡, 其财资和铁器等物品靠南阳和汉中铁官提供和调运。文物考古研究方面发现带有“阳二”铭文的铁工具在东南豫章郡(今江西清江)、右扶风(今陕西永春)均有发现。可见当时南阳不仅自身手工业、商业、农业发达,还为汉王朝开疆拓土,维护王朝统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