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海棠区概述
海棠区位于海南岛南端、三亚市东部,是三亚市的东大门,距三亚市区28公里,距三亚凤凰国际机场45公里,境内的海棠湾与三亚市的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崖州湾并称“三亚五大名湾”。 海棠区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1至6月份为东北季风期,6至12月份为西南季风期。 2015年1月2日,三亚市海棠区正式挂牌成立。 区划详情 海棠区的行政区域为原海棠湾镇的行政区域,海棠区不设乡、镇、街道等乡级行政区。三亚市海棠区人民政府驻新民路116号。截至2013年8月31日,海棠区辖区共有3个社区和19个行政村。 经济综述 海棠区自2008年开发建设到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2014年预计达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72.8:19.5:7.7优化为2013年的26.8:40.4:32.8。2011年,辖区实现生产总值20.06亿元,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5.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总产值10.78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总产值4.09亿元,增长35.9%。[14] 2012年,辖区内生产总值27.5亿元,同2011年比增长19%;税收收入约3.6亿元,同2011年比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9278元,增长25.4%;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约116.5亿元,同2011年比增长25%,占2012年度计划投资总额的134%。
更多>> 海棠区历史

1958年设海燕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林旺人民公社,1983年置林旺乡,1986年撤销林旺乡改建林旺镇。 2001年6月15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调整三亚市乡镇行政区划。8月,林旺镇、藤桥镇合并成立海棠湾镇。 2008年,中共海棠湾工作委员会、海棠湾管理委员会成立。 2014年1月25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海南省调整三亚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4]14号)批复同意海南省撤销三亚市所辖六镇,新设四个市辖区。其中,同意撤销三亚市海棠湾镇,设立三亚市海棠区,以原海棠湾镇的行政区域为海棠区的行政区域,海棠区人民政府驻新民路116号。 2014年9月19日,中共三亚市海棠湾工作委员会、三亚市海棠湾管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共三亚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工作委员会、三亚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同日,海棠湾区筹备组正式成立。 2015年1月2日,三亚市海棠区正式挂牌成立。
更多>> 海棠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棠区位于南中国海之滨,海南岛南端,三亚市东部,北纬18°24′,东经108°,是三亚市的东大门,距三亚市区28公里,距三亚凤凰国际机场45公里,东北与陵水县英州镇接壤,南临南海,西连吉阳区及亚龙湾旅游开发区,北靠南田农场及保亭县,总面积384.2平方公里。 气候 海棠区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1至6月份为东北季风期,6至12月份为西南季风期。1971至2000年,30年平均气温25.8°。5至10月为雨季,雨量占全年雨量的90%;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仅为全年的10%。每天日照时间为7小时,天气晴朗时海水能见度高达25至30米,为国家一类海水水质。 地形地貌 海棠区南部、西部和北部群山环绕,铁炉港中部的薄尾岭山形优美,周边遍布红树林,大、小龙江塘边缘及北侧指状低地内部湿地植物种类丰富。海棠湾为一开口东南的耳形海湾,沙滩洁白,海岸线约21.8公里,沙滩分布沿岸呈“L”型,朝向东南,连绵长达18.7公里,平均宽度约60米。 水系 海棠区水系生态独特,北部河流密布,主要为藤桥东、西河及其支流,经东部入海,辖区内河段长17公里,流域面积197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海棠区大、小龙江塘边缘及北侧指状低地内部湿地植物种类丰富,是鸟类和其他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辖区海洋动物种类繁多,海底大量珊瑚礁形成了奇特的海底世界。温泉资源丰富,南田温泉平均水温57摄氏度,属低温温热矿水,出水量可达10000米/日;湾坡温泉平均水温72摄氏度,出水量可达5000米/日,含多种矿物质。
更多>> 海棠区金融休闲

综述 海棠区自2008年开发建设到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2014年预计达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72.8:19.5:7.7优化为2013年的26.8:40.4:32.8。2011年,辖区实现生产总值20.06亿元,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5.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总产值10.78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总产值4.09亿元,增长35.9%。[14] 2012年,辖区内生产总值27.5亿元,同2011年比增长19%;税收收入约3.6亿元,同2011年比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9278元,增长25.4%;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约116.5亿元,同2011年比增长25%,占2012年度计划投资总额的134%。 第一产业 2012年,辖区早稻实际插秧面积10613亩,同2011年比减少62亩,晚稻播种面积12623亩,同2011年比减少960亩。早稻总产量达3674.73吨,同2011年比增长0.8%,晚稻总产量4418.05吨,同2011年比增长4.8%;粮食总产量10560.05吨,同2011年比增长2.1%。辖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000亩,瓜菜总产量约4000吨,总产值约0.12亿元。2012年,辖区生猪全年出栏5万头,同2011年比增长8.84%;猪肉产量4125吨,同2011年比增长13.62%。肉类总产量4875.57吨,同2011年比增长13.89%。 第二产业 2012年到2014年以来,辖区内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突破100亿元大关,2014年预计完成投资125.56亿元,截至2014年底,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6%。 第三产业 2012年到2014年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滨海酒店带已有康莱德、希尔顿逸林、凯宾斯基、喜来登、香格里拉等11家高端度假酒店建成营业,客房总量达4700多间,具备了年接待游客170万人次的能力。万达影院、蜈支洲海岛乐园、南田温泉逐渐形成旅游配套延伸,2014年9月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开业。仅2014年1—11月,滨海一线海景酒店接待人数共107万人,免税购物中心进店人数达117万人,蜈支洲岛上岛人数达138万人。
更多>> 海棠区文化教育

教育 2011年,安排预算资金400多万元加大对洪李、北山、兵村、升昌小学进行改造,改善林旺、藤桥两所中学教学设备等,同时安排62.3万元用于为各中小学校安装监控设备。 2012年,辖区教育经费支出约54万元,其中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改造学校设施和购置教学设备的资金21万9200元,培训教师队伍和举办各项活动等工作投入资金31.67万元。2014年8月30日,占地面积30亩的三亚海棠湾崇德学校挂牌成立,是海棠区首家民办学校。位于海棠湾藤桥龙海大道,可提供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九年级一贯制教育,每个年级设置2个班,每个班45至50人,可为三亚新增近千个学位。 医疗卫生 201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建成开诊,成为琼南区域医疗中心;全区卫生院、村(居)卫生室已达到海南省标准化建设要求。 文化事业 2011年,辖区拥有文化服务中心1个,有线电视站1个,文化室、阅览室22间,面积1200平方米,藏书3.5万册,农民技术培训中心2所,电教室22间,文化广场6个,电影场25个,歌舞厅17个,台球桌120多张,篮、排球场38个,台球俱乐部1家,业余体育队1支、文艺宣传队7支、2个琼剧演出队,为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