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行政
渝中区行政地图 大渡口区行政地图 江北区行政地图 沙坪坝区行政地图 九龙坡区行政地图 南岸区行政地图 北碚区行政地图 渝北区行政地图 巴南区行政地图 万州区行政地图 涪陵区行政地图 黔江区行政地图 长寿区行政地图 合川区行政地图 永川区行政地图 江津区行政地图 南川区行政地图 綦江区行政地图 潼南区行政地图 铜梁区行政地图 大足区行政地图 荣昌区行政地图 璧山区行政地图 垫江县行政地图 武隆区行政地图 丰都县行政地图 城口县行政地图 梁平区行政地图 开州区行政地图 巫溪县行政地图 巫山县行政地图 奉节县行政地图 云阳县行政地图 忠县行政地图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行政地图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行政地图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行政地图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行政地图
更多>> 大渡口区概述
大渡口,重庆现代工业文明的摇篮,重庆主城西南的重要窗口。1965年建区,全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全部处于重庆二环线以内,人口25.7万,辖五街三镇,是以冶金、汽车摩托车、食品医药、玻璃纤维为主的现代工业城区和现代物流中心。区内气候温和,地势平坦、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成渝、川黔、襄渝铁路三条干线交汇,有6个火车站和7条铁路专用线;210国道、重庆内环高速、陈庹路快速干道、轻轨二号线纵横全境;有34公里长江沿岸和8个水运码头。产业基础雄厚,拥有重钢、十八冶、重铸厂、国际复合等大中型国有企业和一大批新兴骨干企业,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商圈建设如火如荼。2006年,全区区内生产总值77.3亿元,人均区内生产总值达到3741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481元和4790元,各项税收及收入15.3亿元,区级财政总收入9.2亿元,连续多年被评为“重庆市工业十强区县”。历经40年风雨,大渡口站在了新的起点,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市里提出拓城战略、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后,全区103平方公里全部处于主城核心区范围内,区位优势日益明显。面对新的形势,大渡口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一二三四”的发展思路,即:瞄准主城核心区“一个定位”,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和完善城市功能“两个重点”,扩大经济、城市、人口“三个规模”,推进西南新城、建桥工业园、物流园区和社会事业工程“四大工程”。 面对新的征程,大渡口区委、区政府满怀信心与豪情,将带领25万勤劳智慧的大渡口人民,朝着新型工业发达区、现代物流发展区、文化休闲功能区、和谐宜居新城区的目标奋力前进。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距大渡口区30公里,仅30分钟车程。设计能力2010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15万吨/年。大渡口区公路交通四通八达, 重庆市内环高速公路横贯大渡口,把大渡口带入重庆的高速交通网,可快速进入成渝、渝武、渝长、渝黔等高速公路;陈庹路、大件路的建成,让大渡口与渝中区、沙坪坝、九龙坡拉近了距离。大渡口区从2005年开始打造和完善“五纵五横”交通干线。“五纵线”指:袁茄路、陈庹路、华福路、郭伏路及滨江路。“五横线”指:中坝路、金建路、双山路、福茄路及新九中路。大渡口区紧靠长江黄金水道,长江三峡蓄水后,万吨级船队可达大渡口,有34公里的黄金水道,8个水运码头,年通过能力达446万吨。大渡口区内川黔、成渝、襄渝铁路交汇,有6个火车站,7条铁路专用线。轻轨2号线、5号线、8号线纵贯全区,目前2号线已通车。
更多>> 大渡口区历史

1995年初,重庆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大渡口区辖新山村、跃进村、九宫庙3个街道办事处,从九龙坡区划入的茄子溪街道办事处和八桥、建胜两个镇,从巴县划入的跳蹬镇。区人民政府驻新山村。 2000年,大渡口区辖新山村、跃进村、九宫庙、茄子溪4个街道办事处;八桥、建胜、跳磴3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47021人,其中:跃进村街道 56304人、新山村街道 36650人、九宫庙街道 32754人、茄子溪街道 25956人、八桥镇 48626人、建胜镇 22135人、跳磴镇 24596人。 2002年1月23日,大渡口区在新城区设立春晖路街道办事处,办事处辖区范围为原八桥镇新华村、八一村、八桥村,面积4.13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人,辖16个居委会,办事处驻新城区春晖路(渝府[2002]6号)。 2002年,大渡口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新山村、跃进村、九宫庙、茄子溪、春晖路)、3个镇(八桥、建胜、跳蹬),53个居委会、32个村委会。2002年末户籍总人口20.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56万人。
更多>> 大渡口区地理环境
大渡口自然环境优美,北有双山,两峰并峙,翠黛平分,南有长江,蜿蜒萦绕,浩浩东去;成渝铁路,沿江岸穿行;低山岭上广厦托天而起,随山起伏,鳞次栉比,绿树荫浓,红墙掩映,一派繁荣气象。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