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夏县概述

    夏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偏东南部,南接平陆,北邻闻喜、垣曲,西连盐湖,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县城在中条山瑶台峰脚下西2.5公里处,距运城市区 30公里,距省会太原398公里,距首都北京917公里。西环谏水,东踞中条,南临盐海,北依鸣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的地方,故名夏县。又是神禹旧都,素有禹都美称。 夏县,古称安邑,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号称“华夏第一都”。 全县辖6镇5乡,256个行政区,812个自然村,35万人。 国土面积为1348.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918平方公里,占67.9%;平川、丘陵面积430.7平方公里,占32.1%。耕地面积65.78万亩,人均耕地1.87亩;水浇地32.84万亩,旱地32.94万亩。 夏县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大运二级公路横贯其中。全县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大部分村庄巷道水泥化。 60年代夏县的四旁绿化和田园林网化就多次受到国务院林业部嘉奖。真可谓“山山青且秀,处处绿荫浓,分明是林海,何处有村庄?” 夏县6镇5乡分别是:瑶峰镇(由原郭道乡、大庙乡、城关镇整体合并为瑶峰镇)、裴介镇、水头镇庙前镇、泗交镇(原曹家乡整体划转到泗交镇)、埝掌镇、南大里乡(由原埝掌镇一分为二)、尉郭乡、禹王乡、胡张乡、祁家河乡。 夏县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年均气温12.8℃,一月零下2℃,七月26 ℃。年降雨量600毫米,无霜期200天。夏县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 59.3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经济作物以棉花、蔬菜为主。林木覆盖面积52.5万亩。夏县矿藏以煤、铁、锰、铜、石膏等为主,金、银等亦有开采。工业有电力、印刷、纺织、电机、制药、磷肥等生产行业。南同蒲铁路穿越夏县县境,是夏县对外交通的干线。大运公路和太原至风陵渡的干线公路分别穿越城关和县境西端此外,尚有简易公路多条,各主要乡镇间均可通行汽车。夏县名胜古迹很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共有69处, 较为驰名的有东下冯古城遗址、西阴遗址、薛蒿墓碑、堆云洞、司马光碑楼、禹王古城等。瑶台,是夏县八景之一,巫山上苍松翠柏,风景宜人,为游览胜地。禹王皇城遗址和司马光祖坟现存境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中的始创采桑养蚕的螺祖,商代父子双宰相巫咸、巫贤等都出生在这块宝地。夏县制药厂生产的“复方蛤青注射液”等五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对老年虚寒性气管炎、感冒等病症有较好疗效。另外,核桃、板栗、柿饼、木耳等均为其特产。

更多>> 夏县地理环境

    全县地形复杂,山峦重叠,丘陵平川起伏交错。东有中条山护卫,西有稷王山把守,鸣条岗横卧其中。整个地貌为东西长,南北窄,东面高,西 面低,中间平,山地多,平原少,海拔在250—1583米之间。总面积1352.558平方公里,有“七山二川一丘陵”之称。其中东部为中条山区,地势高峻,石多土少,面积为874.8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68%;峨嵋岭从北到南,鸣条岗横贯其中的丘陵地区面积为1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61%;涑水河、青龙河从县境穿过,流经地带为平川区,面积347.7平方公里,占25.71%。总耕地面积69.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4%。其中水浇地36.3万亩,占总耕地的52%;山区耕地面积130700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8.8%;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2亩。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7人,多数人口集中在平川地区。县境内基岩露头均分布于东部,即县城、南关村--三坡底一线以东,横跨斜贯整个中条山中部。地层自西北向东南,由老而新。各时代地层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宽条带展布,自县城之东至泗交,宽约15公里,主要为太古界涑水群古老变质杂岩分布;自泗交向东至架难能可桑--洞沟一线以西,宽约15公里,为下元古界中条群,包括店头亚群。本县亚群和担山石亚群依次分布,再向东南至黄河境。其主要地层有中元古界长城系梦公组,白带墙组,北大类组及崔庄三教堂组,以有夏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各统、组和上古生界石灰系中、上统,二叠系下统及上统的上、下面盒子组地层。县境内西北部均为新生界第四前松散沉积物覆掩。自县城向西北至禹王城主要为全新统洪积物;禹王城至水头间主要为上更新统风积黄土;水头至县境内西北角主要为新统坡积洪积物。 县东部为中条山断拱中断,总体身绕为一地层向东南倾斜的单斜构造。但也发育有一系列的区域性北斜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中条山西北侧南晋--王峪山前大断裂带,有多条较小的断裂平行组成,此处还有潭家坡压扭性逆断层,李四沟张扭性平推断层,康家岭--郭峪压扭正断层,架桑--洞沟压性正断层,文家峪压扭性逆断层,西北庄--奇峰断裂带以及祁家河断裂带等。西北部为运城新生代断陷盆地东北部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