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永济市概述

    永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全市辖7镇10乡3个城区街道办事处408个行政村,人口43万。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历代曾有邑、郡州府道县多种建制。春秋战国为河东重镇,秦建蒲城县,汉因之。二千余年间,或称县或称郡或称州或称府,历为山西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名城巨镇。1947年解放后,与虞乡合并为永虞县,1950年二县分治,1958年并入运城县,1961年复为永济县。1994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古蒲州城濒临黄河,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是古代全国六大雄城之一。永济历代明贤辈出,唐多诗人,宋多画家,明多将相,清多艺匠,舜帝、柳宗元、王维、聂夷中、杨贵妃、司空图、马远、杨博等堪称历代英杰,声名远扬。 永济南高北低,东西狭长。北部平川,地势平坦,是运城盆地的一部分,海拔在 350米左右,由于地势低凹,部分地区为盐碱下湿地。南部中条山。横亘东西 60 公里。是永济与芮城的天然界山,山势高峻,北陕南缓。主要山峰有首阳山、宝玉台、雪花山、方山、五老峰、郑家山、卫家山等。最高峰为方山,海拔 1993.8 米。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外,还有涑水河、湾湾河、姚暹渠等。该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5度,一月平均气温--7.3度,七月平均气温27 度,年均降雨量 530毫米,霜冻期在十月下旬至次年三月下旬,无霜期 216天左右。永济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奇特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首鹳雀楼、《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北方道教文化名山五老峰、国宝唐开元大铁牛、中条名刹万固寺、王官谷、杨贵妃故里等文物名胜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区。 永济现有耕地面积78.02万亩,农作物以棉花、小麦为主,并有玉米、谷物、豆类、油料等。 永济交通通讯便利。南同蒲铁路贯穿东西,过黄河与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接轨。“运风”高速公路境内长达60余里,向南过黄河与西安、洛阳相通,向北连接太原、北京。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程控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永济城市建设初具规模,主要街道七路八街,建筑布局合理,设施功能齐全,实现了统一供水、统一供热、统一污水处理。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园林绿化单位达到80%。目前,永济正在朝着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永济工业较为发达,现有机械、电器、电力、纺织、化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家具、印刷、塑料、酿酒和人造板等。 永济依托资源优势,确立了把永济建设成为山西南部绿色食品基地和轻工旅游城市的宏伟奋斗目标,制定了“你发财、我发展”的“低门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成立了永济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通过加强市政、交通、通讯、服务等基础建设,使永济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取得了新的成就。 永济土特产主要有蒲州柿饼和桑落酒。 永济是个好地方,欢迎您到永济来旅游,经商、办企业。

更多>> 永济市历史

    古称蒲坂,相传为舜帝之都。战国时属于魏国,称蒲邑。秦置蒲坂县,王莽时改蒲城。东汉复名蒲坂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蒲坂县置河东县,大业二年(606年)省蒲坂入河东县。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河东县入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为蒲州府,并设附郭永济县,以境内永济渠命名。1912年废府存县,1958年与安邑、解虞、临猗三县合并为运城县(现运城市)。1961年析运城县复置永济县。1994年1月撤县设市,目前隶属于地级运城市。

更多>> 永济市地理环境

    永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存文化遗址、宝寺名刹、名人故里、山川名胜多达140余处,是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的龙头。依托资源优势,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旅游开发优惠政策,形成了以鹳雀楼为龙头的西线人文景观旅游区和以五老峰为龙头的东线自然景观旅游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首鹳雀楼于2002年9月实现主楼竣工开放;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五老峰开发四年,一期工程目前全面完成;唐开元大铁牛提升保护工程、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避暑胜地王官峪、绝代佳人杨贵妃故里、神医扁鹊庙等一批旅游景点都得到很好开发。世界情侣月已经举办了六届、五老峰登山节举办了两届。受旅游产业的拉动,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全市拥有5家旅行社、7家星级宾馆酒店、15家大型超市商场,旅游城市功能日益健全。

更多>> 永济市金融休闲

    永济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有国家大型企业铁道部北车集团电机厂,为全国铁路电机城,还有俩座大型发电厂。农业主产小麦、棉花、淡水鱼等。 围绕建设山西南部的绿色食品基地和园林式工贸旅游城市两大目标,永济市大力实施富民强市两大工程,按照农业稳市、工业强市、商贸活市、旅游造市、科教兴市、城建拉动、公路带动、电力先行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五大进程,使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截止2003年底,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37亿元,同比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总收入1.7216亿元,同比降低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7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2727元,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5.87亿元,同比增长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