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盐湖区概述

    地处华北高原,位于山西省南部。地处北纬34°48′27″,东经110°41′23″,平均海拔370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全区总面积1202.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18.8%,丘陵面积占22.1%,,平川区面积占59.1%。 该区属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集中,年平均降雨量559.3mm,年平均日照时数2247.4小时,年平均气温13.6°C,全年无霜期208天左右,历年总积温平均为513.8°C。 全区共有21个乡镇办,60.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1.1万人,耕地面积95万亩,人均耕地2.31万亩,其中水地面积60万亩,占耕地面积62%。盐湖区战国属魏称盐氏。汉魏皆属安邑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安邑县,隋称安邑县,唐另置解县。自宋、元置转盐运使,遂筑城驻运司,故“运城”。1958 年,安邑、解县等县合并,称运城县,1983年改县为市。市政府所在地,古为盐贩之泽,称过盐邑、苦城、潞村等。 盐湖区地势呈东北想向西南倾斜,南靠中条山,最高海拔1357米;北依稷王山,最高海拔1279米,两山形似列屏,横亘市南市北。中部地势开阔平坦,海拔300至400米,是运城盆地腹地。沿中条山北麓,地势低凹,为盐池地带,并有硝池、汤里滩、鸭子池、北门滩等天然湖泊,此外,还有上马水库和苦池水池,库容分别为4485万立方米和1310万立方米。河流主要有涑水河和姚暹渠,均为季节性河流。运城市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但中部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地盐渍化较为严重。 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3.5℃,一月零下2.2℃,七月27.4℃,年降雨量550毫米。霜冻期在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208天。 盐湖区交通运输方便( 盐湖区旅游交通图 ),南同蒲铁路横贯区境,公路四通八达,全区有七条主干线公路,运风、运三、侯运、大运、运临等高速、一级公路通往全国各地,旅游专车、公共汽车可直达太原、西安、洛阳、武汉、郑州、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城区道路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形成了五纵五横道路骨架,开辟了20多条公交线路,拥有出租车 3000辆。通讯实现了全国联网,邮政服务高效快捷,移动通讯和电话拥有量在全国同等城市名列前茅。

更多>> 盐湖区历史

    运城 ,据考古与史籍记载,大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群居从耕.四千二百年前,尧"定九州贡赋",属冀州.后"禹践天子位于安邑",全境为畿内.西周时安邑、解梁同属晋,战国时归魏,魏都安邑。 秦置郡县,安邑为河东郡治所,解梁属之。 西汉安邑为河东郡首县,始置解县。 魏、晋因之。 北魏、西魏,解县先后更名安定、南解、绥化、虞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安邑南北分设,是境为北安邑。 隋开皇十六年(569),安邑县兼置虞州,隋大业初(605),罢州为县。义宁元年(617),置安邑郡,领安邑、虞乡、夏县。 唐武德元年(618),罢郡复置虞州,解县复名而属。唐武德三年(620),析安邑县地置兴乐县,故治今北相镇西北,属秦州。贞观元年(627),复入安邑.贞观十七年(643),解县并入虞乡县,同属蒲州.贞观二十二年(648),复置解县,属河中府.唐乾元元年(758),更安邑名为虞邑,属陕州.唐大历四年(769)复名安邑县,隶河中府. 后汉乾元年(948)九月,始置解州,治解县,辖安邑、解县、闻喜。 宋,安邑县属解州,隶陕西路河中府。 金初置解梁郡军,隶河东南路。贞裕二年(1214),为节镇宝昌军,安邑属之。 元复名解州,安邑仍属之,隶平阳路。元贞初(1295),改隶晋宁路总管府。 明,安邑县隶平阳府解州。 清依明制。雍正二年(1724)九月,解州升为直隶州,隶平阳府,领安邑、夏县、平陆、芮城、垣曲五县。乾隆五十七年(1792),河东道移驻安邑县运城,辖平阳府、蒲州府及解州、绛州、隰州、霍州二府四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1月2日,运城建立河东晋军政分府,改解州为解县。民国2年(1913)3月,复置河东道于运城,辖安邑、解县等35县。民国19年(1930),废道理。民国26年(1937)10月,安邑为第七行政主任公署治所。民国27年(1938)3月,阎锡山统辖的安邑、解县县政府移驻山区。民国28年(1939)4月,日军在运城置河东道,领安邑、解县等23县。民国31年(1942)5月,抗日政权稷麓县政府在上王乡牛庄成立。民国33年(1944)6月安邑成立抗日县政府,政权属太岳五专署。 民国34年(1945)8月20日日军投降,河东道废。阎锡山设第七专员公署于解州,辖芮城、永济等六县。十四专员公署于运城,领闻喜、猗氏等八县。同年9月,革命根据地建立安北县民主县政府,隶太岳五专署。同年12月改隶太岳三专署。 民国35年(1946)初,安邑抗日民主县政府改称安邑民主县政府。同年3月,更名安夏行政联合办事处。民国36年(1947)3月,撤销安北民主县政府,安夏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安邑县民主政府。 民国36年(1947)4月26日解县解放,置解县民主县政府。同年12月28日、29日运城、安邑相继解放,分别成立运城市政府、安邑县政府。民国37年(1948)7月,由太岳区改隶陕甘宁边区晋绥十一专署。民国38年(1949)2月又归陕甘宁边区晋南行署。 1950年运城专区治运城,辖运城、安邑、解县等1镇17县。1954年撤运城专区归晋南专区。1954年7月解县与虞乡合并为解虞县,县政府驻解州。1955年7月,运城镇并入安邑县。1958年11月21日,安邑、解虞、永济、临猗合并为运城县,县治运城。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分别析出临猗、永济县,原解县、安邑仍称运城县。 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运城县为运城市。 200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运城市为盐湖区。

更多>> 盐湖区地理环境

    运城市盐湖区地处华北高原,位于 山西省南部(具体地理位置) ,地处北纬34°48′27″,东经110°41′23″,平均海拔370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全区总面积1202.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18.8%,丘陵面积占22.1%,,平川区面积占59.1%。 该区属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集中,年平均降雨量559.3mm,年平均日照时数2247.4小时,年平均气温13.6°C,全年无霜期208天左右,历年总积温平均为513.8°C。 全区共有21个乡镇办,60.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1.1万人,耕地面积95万亩,人均耕地2.31万亩,其中水地面积60万亩,占耕地面积62%。盐湖区战国属魏称盐氏。汉魏皆属安邑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安邑县,隋称安邑县,唐另置解县。自宋、元置转盐运使,遂筑城驻运司,故“运城”。1958年,安邑、解县等县合并,称运城县,1983年改县为市。市政府所在地,古为盐贩之泽,称过盐邑、苦城、潞村等。 盐湖区 地势呈东北想向西南倾斜,南靠中条山,最高海拔1357米;北依稷王山,最高海拔1279米,两山形似列屏,横亘市南市北。中部地势开阔平坦,海拔300至400米,是运城盆地腹地。沿中条山北麓,地势低凹,为盐池地带,并有硝池、汤里滩、鸭子池、北门滩等天然湖泊,此外,还有上马水库和苦池水池,库容分别为4485万立方米和1310万立方米。河流主要有涑水河和姚暹渠,均为季节性河流。运城市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但中部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地盐渍化较为严重。 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3.5℃,一月零下2.2℃,七月27.4℃,年降雨量550毫米。霜冻期在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208天。

更多>> 盐湖区金融休闲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43.47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69.85亿元,年均增长11.3%;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由4.6亿元增长到16.5亿元,年均增长37.6%;粮食总产由1.34亿公斤增长到1.7亿公斤,年均增长6.3%;财政总收入由3.12亿元增长到5.44亿元,年均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由9630万元增长到1.59亿元,年均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0亿元增长到65亿元,年均增长12.9%。各项经济指标顺利实现。 “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共向农民发放各种政策性直接补贴达3000余万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区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四年累计近8亿元。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以粮、棉、果、菜、畜五大产业为主导的格局进一步巩固,新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突出、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特色乡和特色村;海升果汁、骏达木业等龙头企业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基本实现。解州、三路里、东郭等集中供水工程以及百余处单村供水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10.2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涉及12.4万农村人口和新区供水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主体已经完成,进村入户工作顺利进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撤并基本完成,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得到加强,一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达到省级标准,全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参合率达到86%以上。290个村达到卫生村标准,181个村实现了园林卫生双达标,困扰农民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