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地图

更多>> 共青城市历史

    历史沿革1955年98个上海共青团青年志愿者的到达江西德安县米粮铺拖沟岭、 鄱阳湖畔、庐山南麓这片他们将为之奋斗的土地,没有房屋,先搭建茅棚;没有粮食,就开垦荒地。40天后,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专程前往看望,并在垦荒队临时搭建的茅棚前,用竹枝夹着卫生棉球为他们题写社名"共青社"。从那天起,这里的名字便是"共青"。1957年,德安县下放了一些机关干部到金湖乡创办垦殖场,把"共青社"与金湖农场合并为德安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总场设在金湖,共青社全体人员迁往该场。到1969年德安县实行场社分家,将共青垦殖场的总部从金湖迁到南湖。先后发展了板鸭及羽绒业,等。文革期间,共青人仍没放弃发展经济的努力,共青垦殖场开始试产面向香港市场的板鸭,很快达到年产十万只的能力。70年代初,凭着几十件羽绒背心,共青城催生出全国最大的羽绒生产基地,让中国的"鸭鸭"成为世界的朋友。1978年9月26日,胡耀邦同志在北京听取了共青代表的汇报,欣然提笔命名"共青垦殖场"。198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第二次亲临共青,看到初具规模的城市,高兴地题赠"共青城"这个新名字。1990年4月15日胡耀邦安葬于此。1992年,江西省政府为加速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批准成立江西省共青城开放开发区。1993年4月1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胡锦涛视察共青城时提出的:“要把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发区”。1994年江西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西省共青台商投资区。1995年3月19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共青城。亲笔写下了“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八个大字,对共青人的努力深表赞许。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在共青城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关怀。2002年共青城的行政体制得到理顺,行政级别升格为副厅级,并赋予政府职能,为共青城的经济发展解除了“行政壁垒”。共青城被确定为九江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副地级局委)。2007年4月2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亲临共青城视察,要求江西省要建设好、管理好共青城。2009年9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共青城,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把我们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开发区”的宏伟目标,变成生动的实践。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民政部批复江西省设立共青城市。11月,江西省政府根据批复精神,正式下发《关于设立共青城市的通知》:同意将德安县茶山街道办事处、甘露镇、金湖乡,永修县江益镇和燕坊镇坪塘村、燕坊村,星子县苏家垱乡、泽泉乡划归共青城市管辖,设立县级共青城市。2013年按照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的“科学规划并加快建设南昌 九江、共青城先导区”指示精神,并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的指导意见》,省鄱湖办与九江市政府、共青城市政府编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青先导区建设总体方案》。10月31日,省政府批复了该方案,根据该方案,江西将在共青城先导区开展先行先试、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这一地区科学发展。2014年5月28日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在共青城市等开展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自2014年7月1日起,共青城市将按照新的管理体制运行,为省直管市。

更多>> 共青城市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位置共青城市位于江西省北部、昌九工业走廊中段,西邻长沙、武汉,东傍鄱阳湖,南接南昌,北依九江,距南昌、九江均约为50公里,坐享两大繁华城市(南昌、九江)的双重辐射。毗邻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素有“鄱阳湖畔的明珠、京九线上的名城”之美称。地理坐标为北纬29.19′,东经115.58′。地质共青城为第四纪红壤丘陵地带,地势平缓,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地质以粉砂岩、砂砾岩为主,地震裂度为7度。气候气候属长江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6.7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11.2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度40.4摄氏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8.79,年降雨量1366毫米,年日照时间1885.1小时。

更多>> 共青城市金融休闲

    经济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58.97亿元,增长13%,人均13000美元,居全省第一;完成财政总收入8.15亿元,增长49.6%,总量在全省位次连续三年每年前进10位,人均财政总收入11162元,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1亿元,增长38%,获得“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县”;外贸出口2.89亿美元,增长37.3%。农业“秀美乡村”建设取得成效;甘露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城镇在岗职工人均收入达32500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10元,增长30%。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70%,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55.8%,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纺织服装行业国家级品牌达到5个,自主品牌数量占全省70%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8.1%,居全省第一,顺利完成“三年决战工业200亿”目标;工业增加值达到40.7亿元,增长25.3%,居九江市第一;利税总额达到18.5亿元,增长74.1%;工业固投达到75.9亿元,增长27.5%,工业用电量首次突破1亿度,增长26.8%,高于九江市16个百分点。新建续建重点城建项目35个,竣工22个,完成投资14.8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0%。财政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完成10.97亿元,增长34.64%,增幅列九江市各县(市、区)第二名;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位由2012年的69位进位到61位,再次前进了8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77亿元,增幅42%,排名九江市第一。